共五处,分别为:
1、巴尔代约夫古城保护区(Bardejov Town Conservation Reserve)(2000)
巴尔代约夫,是沙尔什上游地区的中心,位于斯洛伐克东北部托普拉河右岸地区的丘陵地带,海拔高277米。巴尔代约夫是工业、文化和体育活动的中心,被称做“斯洛伐克的戈特城”。由于其杰出的城市布局、精美的建筑、传统的艺术和悠久的文化历史而在1950年成为城市保护地区。
巴尔代约夫的防御城墙,包括大部分的城门和棱堡依然屹立在旧城池的中央,得到了完好的保护。市中心是一个市政广场,周围是旧的市政厅和著名的圣埃迪鸠斯教堂。市政广场周围所有的建筑都恢复到其典雅的中世纪时候风貌。这里有许多文艺复兴时期和戈特式建筑,多数是两层,还带有顶层阁楼。部分建筑还粉刷着精美壁画。
巴尔代约夫的历史悠久,最早的人类痕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0年,11世纪以后,巴尔代约夫的居民是沿着南北方向的商线定居的,逐步获得了城市自治权,城市迅速发展起来。贸易往来、农业耕种和手工业成为了经济支柱。1376年,巴尔代约夫周围开始修建城墙、棱堡和基本的城镇规划,其中包括城外的一个长方形的市场。在市政广场的北边是罗马戈特式建筑风格的圣埃迪鸠斯教堂,竣工于1464年,是斯洛伐克东部最典型后戈特式风格的建筑之一。周围有11所作为附属建筑物的圣坛。教堂内部和外部许多绘制精美的后戈特式和文艺复兴早期的壁画、大量的手工艺制品、木长凳都完好的保留了下来。市政厅建于15世纪初期,离圣埃迪鸠斯教堂只有一墙之隔,是后戈特式和文艺复兴早期风格的混合体。它也是斯洛伐克第一座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建筑。
这里是市政决策机关,同时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的中心。市政厅是一座两层楼的建筑,一层是长方形的大厅,中心走廊可以出租,二层是办公区,处理政务、保存文档,二层还是城市的金库。1903年,市政厅变成了博物馆,这是斯洛伐克最古老的博物馆。
从18世纪开始,犹太商人开始在巴尔代约夫定居,1773年他们建立了一座城中之城,设有犹太教会堂,19世纪又增加了学校、聚会厅、纪念堂和为举行宗教仪式设立的公共浴室。
2、班斯卡―什佳夫尼察(Banska Stiavnica)(1993)
班斯卡-什佳夫尼察位于喀耳巴阡山新月区内,什佳夫尼察山脉中心地带矿藏丰富的火山群地区,城市四周的世界文化遗产包括格兰泽堡旧城, 什佳夫尼察、斯提诺城堡等。公元12世纪既为人所知,历史上起了防卫,宗教,政治功能。是采矿和工业中心。
历史渊源
瓦兹拉夫二世(1283-1305年在位)统治时期,该地区成为工业兴旺繁忙地区。其后,库特纳霍拉成为城市规划开发的最终目标。该地区进行了货币改革,1300年建立了一所新造币厂,货币改革后在此为布拉格政府铸造格罗森硬币。瓦兹拉夫二世统治时期还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西妥修会修道院。15世纪随人口密度增长,城市也达到了空前繁盛。匈牙利阿尔伯特国王去世后爆发的一场战争导致该地严重衰落。以后重建的纪念建筑有教堂,市政厅,三一广场。1525-1526年发生的矿工暴动加速了15世纪末就已开始的衰落。
1526年莫哈奇战役匈牙利人被击败后,土耳其人占领了这座矿业城市,将分散的房屋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防卫系统。1627年采矿中火药的采用使地表矿藏很快枯竭,不过这个问题很快得以解决。18世纪班斯卡-什佳夫尼察作为欧洲采矿业中心,获得了繁荣。1762年,在此地建立了矿业学院。接踵而至的是一系列建筑,包括大量巴洛克式建筑的兴建。19世纪末该地区停止了采矿活动。1919年矿业学院迁移到匈牙利,这表明班斯卡-什佳夫尼察作为这一行业的重要代表地位的最终结束。
城市结构
城市就建立在采矿点上。市区布局适应了当地的复杂地貌。城市街区在河谷地段最集中,围绕三一广场向四周开放发展。大多数矿工居住的房屋,按不同高度修建并利用街道分隔开。
城市景观既有文化内涵又富于工业特色,除了重要的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和传统纪念建筑之外,主要由15到17世纪建造的大量民居构成。这些房屋连同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组成了三一广场的主要框架,并且围绕着各条隧道的入口。一座巴洛克式纪建筑,牌匾立柱占据在广场中央。大量工业建筑设施散布在市区各处;其中有隧道,水坝,运料槽,排水通道,储存库和通风设施。考古遗迹散布在这一地区的各个地方。
这一古迹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中世纪采矿中心并且以独特方式持续开采至现代的典范。由于采矿活动的终止和矿业学院的迁移,这个城市失去了主要的生存原因和正当的理由,所以变得非常脆弱。
3、伏尔考林耐克(Vlkolinec)(1993)
伏尔考林耐克村遗址保存了四十五幢传统的欧洲中部村庄的房子,也是斯洛伐克地区此类村庄保存最为完整的一组,人们经常可以在山里看见这种传统的木屋。
第一次提及伏尔考林耐克是在1376年,这儿的人们过去都是农场主。伏尔考林耐克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两排房屋及长长的庭院。如今所看到的村庄就是该村庄过去情况的真实再现。现有32位永久居民,其中只有两位是年轻人。村庄的布局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村庄总房屋的大约三分之一是永久居民的居住区;三分之的一房屋只在夏天度假消遣时使用;剩下的三分之一是废掉的房屋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烧毁的房屋。其中有一处的三间空房被作为博物馆保存下来。留驻在村庄里的居民对现代化建设的装备、设施都是不予以接受的,比如:他们不采用新的用水系统,也不使用下水道设备等等。黑色的厨房中,满眼都是老式的厨房设备。放有家具的起居室及饭厅和卧室三个位于一个较大的房子里,此外,这个大房子里还配备有一个食品储藏室。直到现在,也没有安装水龙头,居民用水时,便去位于村庄中部马路边上的水井中打水,有趣的是,水井也同样了安装于一个传统式的小木屋里。小鸡和其它的农养动物在村庄里自由自在的游逛。在这儿,游客们能够感受到一种繁华世界中无法感受到的和平和宁静。
4、斯皮什和相关文化遗迹(Spissky Hrad and its Associated Cultural Monuments)(1993)
斯皮什城堡座落在斯洛代克中部高出海平面634米的岩石层上,俯视着连绵起伏的绿色山峦和峡谷。它的防御墙沐浴着阳光,经受着来自塔特拉山的风的吹打,乃是中世纪以来多灾多难的历史见证。墙内有一座壮观的主楼和若干隐约可见的望楼凌空而立。欧洲东部没有一座城堡有如此规模的防御工事。
游客需有相当详细的斯洛代克地图,才能找到通往斯皮什城堡的道路。它位于莱沃恰镇(人口17,000)以外约10公里处。莱沃恰镇的圣詹姆斯教堂拥有镀金木制的哥特式圣坛背壁雕刻,高达18.6米,为世界之最,莱沃恰镇为此而感到自豪。整个地区有很多此类珍宝,大多不为游客所知。游客欣赏的往往是塔特拉山夏季阳光明媚的森林和冬季的滑雪坡。
城堡环抱着一座主楼和一处内院。主楼和内院用两垛罗马式内墙和一面外墙作保护,内墙有两扇设防的大门,主门设在外墙。此外,还有一座小教堂、若干卫戍建筑和一座大碉楼。通往城堡的是一条狭窄、曲折的土路,仅能并行两辆小汽车。有时,会有车辆停在墙脚,成群的小学生蜂拥而下,他们乐意在废墟上--至少在对外开放的废墟上玩耍,并在沿山脊蜿蜒的土墙上攀爬。还有一座小博物馆,他们在那里可了解到城堡的情况与历史。
5、匈牙利 斯洛伐克 :奥格泰莱克洞穴群和斯洛伐克喀斯特地貌群(Caves of Aggtelek and Slovak Karst)(2000)
洞穴群位于奥格泰莱克国家公园和斯洛伐克喀斯特风景保护区,坐落于南斯洛伐克和匈牙利东北部的国际交界线上,横跨阿尔巴阡山脉南麓。
总体上来看,保护洞穴群的陆地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奥格泰莱克国家公园,占地19,708公顷,另一部分即斯洛伐克喀斯特风景保护区,面积是36,165公顷。但是真正被列入世界遗产的范围却相当小,仅仅包括洞穴群本身。
在已经探测的诸多喀斯特地区中,这里幅员最为辽阔,迄今为止已经识别出712个洞穴。较年轻的洞穴形成于高地边缘地带。其中长为21米的巴拉德拉-多米卡洞穴群是最著名的一个,它贯通于匈牙利和斯洛伐克之间,里面有一个能容纳1000人的巨大洞穴和一条当地的地下冥河。同时,这个洞穴群中还有世界上最高的石笋,高达32.7m,有文石和泉华构造和一个完全由冰碛物填充起来的深渊,据认为当地的高度大约与海平面相齐,这在整个中欧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所有的这些喀斯特面貌的形成都是缘于这种长期受到当地温和气候影响的地貌作用。这里的主要水文特征就是地表水的匮乏,水体仅仅限于在山脉盆地与地下水进行循环流通。
受卡尔巴阡山脉的影响,当地的气候属于湿润的大陆型气候,夏季较长。在较低的地区,平均气温的变化是一月份最低,七月份气温最高。这些温度值随着地势的升高而相应地有所降低。年均降水量在海拔最低的地区为620毫米,而在地势最高的地区可达1000毫米。随着地形高度的变化,积雪覆盖可持续60天至139天。
极具科学价值的动物群是生活于洞穴中以及地下的水生动物。一些甲虫动物和昆虫的数量比较丰富。洞穴昆虫经常会出露于沙地上和粘土沉积物中,而一些软体动物如豆蚬属、小豆螺属总与地下溪流环境戚戚相关。这里还有地方性的蜗牛。地方性的动物还有奥格泰莱克非常著名的原始螃蟹。
涵盖了自然特征与生物组成为一体的奥格泰莱克洞穴群以其独特的喀斯特风貌而闻名于世,它不仅具有可观的美学价值,在科学上,它的地位也是不可估量的。 |